契[漢語文字]

契[漢語文字]
契[漢語文字]
更多義項 ▼ 收起列表 ▲

古文字的“契”字,“契”是形聲字,右邊是一把刀形,左邊的是丯(jie)表示是草芥。表示用刀除掉野草的意思。它還形象地反映了上古時代結繩記事之外的另一種主要記事方法———契刻記事。楷書的“契”字增加“木”旁”則表示這種契刻記事是以木條為材料的。後來“木”誤寫成“大”,就成了今天的“契”字。契的本義為刻,引申為指符契,又引申為指契約、文卷;用作動詞,則有符合、投合之義。

基本信息

漢字釋義

基本信息

契[漢語文字] 契[漢語文字]
“契”的字源演變 “契”的字源演變

部首:大;

部外筆畫:6;

康熙字典筆畫( 契:9)

吉凶寓意:吉姓名學:姓,多用男性

分解查字:豐大(fengda)

五筆86&98:DHVD

鄭碼:CIYG

筆順編號:1 1 1 2 5 3 1 3 4

四角號碼:57804

筆順讀寫:橫橫橫豎折撇橫撇捺

UniCode:CJK

統一漢字:U+5951

“契”的字形對比 “契”的字形對比
“契”的字形對比 “契”的字形對比

基本字義

契【qì】 ˋ

◎ 證券,證明買賣、抵押、租賃等關係的文書:~約。~據。房~。

◎ 相合,相投:相~。~合。默~。~友。~分(fèn )(投合無間的情分)。~厚。

◎ 用刀雕刻:~刻。~舟求劍。

◎ 〔~機〕指事物轉化的關鍵。

◎ 刻的文字,近代稱甲骨文:書~。~文(甲骨文)。

契【qiè】

◎ 古同“鍥”,用刀子刻。

契【xiè】

◎ 古人名,中國商朝的祖先,傳說是舜的臣,助禹治水有功而封於商。

詳細字義

契【qì】 〈名〉

後時聖人易之以書契。——《易·繫辭》

掌稽布之書契。——《周禮·質人》。注:“取予市物之券也,其券之象書兩札,刻其側。”

獻粟者執右契。——《禮記·曲禮》

翟璜操右契而乘軒。——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下》

得人遺契者。——《列子·說符》

言已應,則執其契。——《韓非子·主道》

又如:契卷(互相約束的證據);契印(騎縫印。預備分離後對證用);契箭(作符契用的箭);契面銀(回贖或悔約時,按照契約規定須付出的費用);立契為憑

古代在龜甲、獸骨上灼刻文字和灼刻文字用的刀具,皆稱契

刻龜甲的鑿子

菙氏掌共燋契,以待卜事。——《周禮》

又如:契文

泛指雕鑿用具

如室斯構而去其鑿契,如水斯積而決其堤防。——晉· 乾寶《晉紀總論》

感情志趣投合的朋友

願言躡輕風,高舉尋吾契。——陶潛《桃花源詩》

又如:契交(契士。情投意合的朋友);契舊(老朋友);契好(契交);契弟(結拜兄弟);契己(猶知己)

友誼,情義 。如:契厚(交情深厚);契密(密切;親密);契分(交誼,情分);契重(友情深厚);契誼(交情,友誼);契義(友誼,情分)

1.

後時聖人易之以書契。——《易·繫辭》

掌稽布之書契。——《周禮·質人》。注:“取予市物之券也,其券之象書兩札,刻其側。”

獻粟者執右契。——《禮記·曲禮》

翟璜操右契而乘軒。——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下》

得人遺契者。——《列子·說符》

言已應,則執其契。——《韓非子·主道》

又如:契卷(互相約束的證據);契印(騎縫印。預備分離後對證用);契箭(作符契用的箭);契面銀(回贖或悔約時,按照契約規定須付出的費用);立契為憑

2.

古代在龜甲、獸骨上灼刻文字和灼刻文字用的刀具,皆稱契

3.

刻龜甲的鑿子

菙氏掌共燋契,以待卜事。——《周禮》

4.

又如:契文

5.

泛指雕鑿用具

如室斯構而去其鑿契,如水斯積而決其堤防。——晉· 乾寶《晉紀總論》

6.

感情志趣投合的朋友

願言躡輕風,高舉尋吾契。——陶潛《桃花源詩》

7.

又如:契交(契士。情投意合的朋友);契舊(老朋友);契好(契交);契弟(結拜兄弟);契己(猶知己)

8.

友誼,情義 。如:契厚(交情深厚);契密(密切;親密);契分(交誼,情分);契重(友情深厚);契誼(交情,友誼);契義(友誼,情分)

詞性變化

契【qì】 〈動〉

通“栔”。用刀刻

栔,刻也。——《說文》

契,絕也。——《爾雅》。注:“今江東呼刻斷物為契斷。”

爰契我龜。——《詩·大雅·緜》。傳:“契,開也。”箋:“契灼其龜。”

其劍自舟中墜於水,遂契其舟。——《呂氏春秋·察今》

從其所契者。

斯契船而求劍,守株而伺兔也。——《後漢書·張衡傳》

契臂(刻臂瀝血);契令(古代管理刻印書籍的官吏);契領(斷頸)

投合 。如:契分(親密投合的情分);契重(器重;投合尊重);契切(投契,意氣相投);契心(心意投合;稱心)

合,符合 。如:契寢繩(比喻行為符合準則);契會(符合;相通)

另見 xiè

1.

通“栔”。用刀刻

栔,刻也。——《說文》

契,絕也。——《爾雅》。注:“今江東呼刻斷物為契斷。”

爰契我龜。——《詩·大雅·緜》。傳:“契,開也。”箋:“契灼其龜。”

其劍自舟中墜於水,遂契其舟。——《呂氏春秋·察今》

2.

從其所契者。

斯契船而求劍,守株而伺兔也。——《後漢書·張衡傳》

契臂(刻臂瀝血);契令(古代管理刻印書籍的官吏);契領(斷頸)

3.

投合 。如:契分(親密投合的情分);契重(器重;投合尊重);契切(投契,意氣相投);契心(心意投合;稱心)

4.

合,符合 。如:契寢繩(比喻行為符合準則);契會(符合;相通)

5.

另見 xiè

契【xiè 〈名〉

通“楔”。楔子

從批契系(或作“繼”)腰曳之。——《齊民要術》

人名。殷代的祖先,傳說是舜的臣

另見 qì

1.

通“楔”。楔子

從批契系(或作“繼”)腰曳之。——《齊民要術》

2.

人名。殷代的祖先,傳說是舜的臣

3.

另見 qì

古籍解釋

康熙字典

【醜集下】【大字部】契 ·康熙筆畫:9 ·部外筆畫:6

《廣韻》苦計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詰計切《正韻》去計切,音栔。約也。《易·繫辭》上古結繩而治,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。《禮·曲禮》獻粟者執右契。《注》兩書一契,同而別之。

又合也。《周禮·天官》宰夫掌官契以治藏。《前漢·高帝紀》帝與功臣,剖符作誓,丹書鐵契。《唐書·宗紀》木契銅魚起兵。

又神合也。《神仙傳》魏伯陽作參同契二卷。

又憂苦也。《詩·小雅》契契寤嘆。

又灼龜具。《詩·大雅》爰契我龜。《注》契,所以然火而灼之者也。

又怯也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·輈人》馬不契需。《注》契,怯。需,懦也。

又姓。見《姓苑》。

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私列切《正韻》先結切。同,高辛氏子,舜五臣之一,商之祖也。《書·舜典》帝曰:契,汝作司徒。別作偰。

又《廣韻》苦結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詰結切。同挈,勤苦也。《詩·邶風》死生契闊。

又疎闊也。《前漢·范丹傳》行路急卒,非契闊之所。

又刻也。《呂覽》契舟求劒。與鍥通。

又絕也,缺也。《司馬相如·封禪文》陛下謙讓而弗發,契三神之歡。《注》三神,上帝,泰山,梁父。《前漢·毋將隆傳》契國威器。

又《集韻》欺訖切,音乞。契丹,國號。宋為南朝,契丹北朝,後攺號遼。

又訖黠切,音拮。戲也。

又葉似入切,音習。《禰衡顏子》知微知章,聞一覺十用舍行藏,與聖合契。從丯從刀從大。俗作契,非。

常用詞組

•契丹 Qìdān

•[Khitan] 中國古代的一個民族,四至五世紀時在今遼河上游遊牧

•契丹與吾約為兄弟。—— 宋·歐陽修《新五代史·伶官傳(序)》

•契父 qìfù

•[adopted father] 拜認的父親,乾爹

•契訶夫 Qìhēfū

•[Chekhov,Anton] (1860.1.29—1904.7.14) 俄國小說家、戲劇家。被視為最偉大的短篇小說家,以語言精煉、準確見長,善於透過生活的表層探索,將人物隱蔽的動機揭露得淋漓盡致。其作品在他逝世40年後,編成《契訶夫著作與書信全集》共20卷出版

•契合 qìhé

•(1) [agree;get along]:投合,意氣相投

•君臣契合

•(2) [in keeping with]:符合

•扮演屈原的那個演員,無論是表情還是服裝都很契合屈原的身分

•(3) [form an alliance;ally]:結盟;結拜

•你與我父親契合。——《元朝秘史》

•契機 qìjī

•[turning point] 機會,轉折變化的機緣

•契據 qìjù

•[deed] 契約、字據等

•契闊 qìkuò

•[state of mind after a long period of being apart] 久別的情懷

•死生契闊。——《詩·邶風·擊鼓》

•行路倉卒,非陳契闊之所。——《後漢書·范冉傳》

•契友 qìyǒu

•[close friend] 情投意合的朋友

•契約 qìyuē

•[contract;agreement] 雙方或多方共同協定訂立的有關買賣、抵押、租賃等關係的文書

契稅

契稅是以所有權發生轉移變動的不動產為徵稅對象,向產權承受人徵收的一種財產稅。應繳稅範圍包括:土地使用權出售、贈與和交換,房屋買賣,房屋贈與,房屋交換等。

相關詞條

熱門詞條

聯絡我們